土壤環境亟待修復
雖然“土十條”等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規和技術文件的發布,可以帶來環境修復產業發展春天的氣候條件,然而中國尚不具備環境修復行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土壤環境”。我們若要想幸福的沐浴政策春風,仍需努力和時間去逐步培育修復產業化種子在中國大地上順利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的先決要素。
這些要素包括基于風險的土壤污染管理政策和監管框架體系、創新導向的修復產業技術發展模式、符合國情的產業融資和投入渠道等。土壤環境修復產業作為綜合性強、技術含量高和政府引導性強的實體經濟模塊,產業化發展并形成中國新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仍需要一系列的產業短板補齊和產業發展模式轉變過程;需要監管部門和從業人員齊心協力、勇于探索、大膽革新、精心培育、勇于摒棄和穩步推進,才能迎來修復行業如日中天的快速發展。
在中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早期大規模污水灌溉,數十年的生活和工業污水直排,有色、化工、石化、農藥、鋼鐵等土壤重污染行業企業長期的土壤污染監管缺失,造成了大面積的農田污染、數百萬塊潛在工業污染地塊、上千個大型礦區和數百條河流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隨著“土十條”的頒布和預計配套資金政策的落地,土壤修復行業在國內突然變得熱起來,相關管理部門緊鑼密鼓、新的修復企業雨后春筍、投資融資機構密切關注,計劃或者籌劃進軍修復行業的咨詢機構、工程公司、風投機構都在摩拳擦掌,積極籌劃,暢想著修復產業春天的很快到來和預期的豐美收獲。
然而,不是說土壤環境污染的規模和程度以及監管部門的短期高度重視,就一定代表修復產業能快速發展起來。當前中國土壤污染修復大量的是在炒概念,中國缺乏土壤修復之前精細化的固體廢物處置和廢水、廢氣特征污染物處理環保工業基礎能力和規模效益,土壤環境修復產業作為綜合性強和技術集成度高的實體經濟類型,不會因為資金的大量注入而迅速在一片荒蕪上健康蓬勃發展起來。即使是建立一套高效的產學研管傳輸體系,大力促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引入等措施和手段,我們仍然還需要多元適當的內外發展環境,創造環境監管和社會意識基礎保障、土壤修復產業規模和多元資金渠道、土壤修復基礎創新和專業化水平的大幅提高這三方面相互支撐和有機結合的產業要素條件,才能保障土壤環境修復的種子在“合適的土壤”中快速萌芽和發展起來。

企業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