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小、成本高 綠色建筑推動難點
住建部印發的《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從提高建筑節能水平、推廣使用綠色建材、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等多方面促進綠色建筑發展。之后,各地紛紛出臺相關規劃,深化建筑節能事業。
綠色建筑是指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近年來,隨著綠色建筑概念的風行和政策的倡導,綠建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迅猛,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綠色建筑領域,對于綠色建筑的認知也越來越成熟。
但是,從規模上講,中國綠色產業整個的規模還是較小,產業影響力很有限。即使做綠色地產的企業,“掰著指頭算也就只有幾家”。
為什么綠色建筑這么難推動呢?一是成本管理模式無法突破;二是客戶缺乏黏性;三是融資杠桿較高阻礙綠色的發展。消費者買房子的時候,考慮的順序是地段、價格、配套、服務、綠色,綠色是最后一個選項。不是說因為有了綠色,房子就能賣得那么好。消費者購買的綠色建筑因為做得資源效率高、實現健康舒適的水平高,帶來的價值巨大,市場價格就比較高。價格高,消費者買的時候所需要動用的資源也高,但是利率上沒有任何優惠。不僅如此,相應的稅收政策跟綠色沒有關系,明明是綠色建筑增值的,要算在土地增值里邊去累加的征稅,其實是在變相的對綠色建筑不利。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市場,還是上下游的企業,還是客戶,對綠色建筑的關注還不夠。所以更重要的是要踏踏實實的去做事。
如何做好綠色建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綠色建筑就是在做可持續建筑。要想做到這一點,涉及到社會資源配置問題,因為綠色建筑也好,其他建筑也好,都要投入非常巨大的資源,不光是在建造過程中,在后續使用過程當中,甚至拆除后都是涉及到巨大資源消耗。在這個領域,盡可能去提升把資源效率,對全社會資源是一個非常有利的,以及和人的需求之間建立了一個平衡良好的關系,可持續性就能大大加強。綠色化、互聯網化、國際化、金融化已經成為房企的轉型方向。現在綠色建筑還有各方缺少新的整合,應該對所有東西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和優化。
目前,我國各大城市有大約50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建筑面臨功能衰退,如果能夠將綠色改造、維護理念放進既有建筑當中,綠色建筑投資市場前景調研預測是很好的。

企業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