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裝備制造的“春天”快來了
工信部、科技部和環保部日前發布《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14年版)》,包括107項技術裝備,涵蓋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8個領域。
“這將指導用戶單位積極采購目錄所列技術裝備,提高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的市場占有率,并引導社會資金和裝備制造企業轉向環保,打造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評說:
近年來,我國環保裝備快速發展,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自2011年以來,環保裝備制造業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13年全行業總產值3600億元左右。在科技研發、新產品推廣、重大裝備制造及應用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2014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和環保部五部委聯合發布《重大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產業化工程實施方案》,其中針對環保技術裝備的制造和發展提出目標:環保裝備制造業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6年實現環保裝備工業生產總值7000億元,重大環保裝備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此次工信部在解讀新版《目錄》時也指出,從進出口情況看,我國國產裝備出口始終處于起步階段,而且集中在中低端產品,整體國際競爭力不強。反觀國外,環保產業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技術裝備的原始積累,高科技技術與環保產業的融合成為主流趨勢,產業發展模式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輸出技術,提供核心關鍵設備和零部件,產業利潤率遠遠高于國內。
綜上不難看出,目前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一方面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原始創新技術過少,技術集成和再創新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目前我國推廣應用的自主研發的技術也不足,產業化水平與發展速度還無法滿足日益緊迫的環境污染治理需求。
此前一直在實行的2011年版目錄,由工信部和科技部組織編制并聯合發布,目的就是要通過研發來提升產業科技含量,最后公布的目錄中開發類有72項(占比為67%),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由于缺乏來自用戶群體最直接的環境需求,2011年版目錄的高技術裝備針對某些治污領域顯得“高屋建瓴”,很難落地,效果打了折扣。今年,環保部加入了修訂發布的行列,為目錄的編制注入環境需求的“引擎”。比如,《目錄》瞄準國家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提出的目標任務,以滿足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物控制為工作目標,提出了一批先進適用的環保技術裝備。其中,大氣類技術裝備25.2%,水類23.4%;在應用領域上,涵蓋市政、火電、鋼鐵、水泥、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
可見,環保裝備行業是否能真正滿足“捉襟見肘”的治污需求,一方面需要培育先進的裝備企業“龍頭”,掌握真正先進的自主研發技術,另一方面,還需要和市場進行對接,了解治污市場究竟“缺什么”,有的放矢,針對性生產,才能實現“科技研發-示范應用-產業化-推廣應用”的良性循環,進而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企業新聞

